登录|注册
获奖作品
书评

《摆渡人》微书评

作者:秦妍

院校:建筑工程学校

比赛:《2020,我们的芳华》安徽省校园读书创作展示活动之:见“微”知著——微书评活动

2020-06-16 15:40:21

0 0 341

《摆渡人》中写道“:生命就像一条孤独的河流,谁将成为你灵魂的摆渡人?”生活中,我们想要做的事情千千万万,但我们总不能时时依赖别人,我们自己也应该勤于思考,成为自己的摆渡人。   枝繁叶茂的大树听了飞禽走兽的旅行见闻,也想领会世界的浩瀚博大,拜托他们帮忙却遭拒,于是自己想办法,结出果实,让他们把自己的种子遍布大地,从而看遍了世界的故事告诉我们,遇到事情,我们要勤于思考,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,实现自己的愿望,要成为自己的摆渡人。   女主角迪伦,在很小的时候父母就离异了,迪伦跟随母亲居住,因为父亲居住在另一个城市,而迪伦呢!又想见一见这个没有多少印象的父亲,于是软磨硬泡说服母亲一同坐火车去探望父亲,没想到,火车行驶到一半就出事翘辫子了,迪伦的灵魂出窍,遇到了男主角,男主角是负责把她护送到下一个站点的摆渡人,而他会一直在那个区域摆渡。如同琼瑶阿姨的手法一样,他们相爱啦,女的天堂也不去了,非要返回来,自然千辛万苦,排除万难、不怕牺牲,终于找到了男主角。作者克莱儿·麦克福尔的写作手法很好,尤其是细节描写上注重得特别到位,就如文中在上学的篇幅和收拾行李的篇幅写的很细腻,特别是在写迪伦和泰迪熊的一段,用很简单的文字描述了迪伦的童心情。   在伦迪返回寻找崔斯坦的过程中:执着,更深沉的爱,坚强,怜悯,牺牲自我,超越自我,更震撼人。小说的情节暗喻人生一样是一个不断成长,蜕变,丰富,完善的过程。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经历各种考验,始终保持一颗向善之心……谁是我的摆渡人?今生我又可以凭我平凡的生命摆渡谁?   村上春树说“:有些悲伤不能向别人诉说,即使说了别人也不会理解,它犹如无风夜晚的雪花静静沉积在心底。”那么,为什么不勤于思考,解决自己内心的悲哀,勤于思考,成为自己的摆渡人,在漫漫无常的人生河流中,为自己指明方向,而不是迷失在河流上空的迷雾之中,不是随波逐流,取而代之的是面对任何困难险阻都可以理智应对,不被事物所迷惑。
书评

《人间失格》微书评

作者:常思雨

院校:工艺美术系

比赛:《2020,我们的芳华》安徽省校园读书创作展示活动之:见“微”知著——微书评活动

2020-06-05 22:07:35

0 0 294

《人间失格》微书评 《人间失格》,是日本作家太宰治的遗作。这本书讲述的是从小不信任人类的夜藏,靠着伪装成小丑的生活,后来看穿世态悲凉,走向堕落,逐渐丧失为人的资格,经历过一次自杀后,最后在疯癫中老去也藏在其中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。有人说他懦弱,批评他不应该如此悲观,有人说他可怜,替他惋惜。 太宰治也的都是弱者的文学,以人物师的地位向社会发起抨击,把懦弱作为武器,向所谓的强者和伪善的社会发起宣战,就软弱者本身来讲,生活下去是很艰难的,那些支撑生命的东西必须也只是仰仗周围的给予。人生来就是强者或弱者吗?不那是由后天生活环境造成的,我们可以自心问一下,我们是否嘲笑过弱者,我们是否帮助过弱者,我们是否在还不知道什么使他软弱下就冷冷地抛出一句,这人怎么这么弱嘲笑总是存在的,但帮助却很少见。 叶藏是讨好型人格,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指的是忽略自我尊重和在意别人,而不尊重自己真正的感受,通常表现为过分的对别人好,过度和善总是取悦他人,习惯性的认错和道歉等等。或许人在交往中所作出的选择,就是合称对于交往的渴望,却又对交往中的那种不信任感而感到恐惧和不安有所抵触,在这两届之间痛苦的挣扎着,也许有人想着不要随波逐流,厌俗厌恶世俗的情绪,久而久之便会对此交往产生畏惧的感觉。 在大多数情况下,夜藏都可以做出符合道德规范或者理性的选择,譬如刚开始独立生活后,他可以尝试改变自己过度消费的习惯,但他还是会在两三天内花掉生活费,时至当掉衣服只为换取酒钱,或者当他发现自己的恶有绝木痴,把自己当做活着的僵尸时,他仍选择做出若无其事的样子与恶友交往,并认为对方的想法是在所难免的,以讨好的态度对待他人,以质疑的态度对待自己,同时承受着来自外部和内部的痛苦,一面纵容着别人对自己的恶,一方面又认为自己无法承受别人对自己的善而不断逃避,最终发现生存也是喜剧,而自己的存在是一个巨大的悲剧。也曾是一个聪明的人看出了世界在某种程度上的虚无,认识到了所谓的世间,也就是个人罢了,一个人与其他人之间的关系和交互构成他所看成的世界,但这个聪明的被称为神一样的好孩子,却陷入自我消沉的漩涡和循环中,被送到精神病院,失去了作为人的资格。 我们作为第一次做人,在平常生活中看清生活的真相,我们应该依然热爱生活。没有幸福和不幸,只是一切终将逝去,没有猛烈的欢喜,就没有悲痛的来袭。
书评

读《看见传承》有感

作者:刘创丽

院校:教育系165小学教育3班

比赛:《2020,我们的芳华》安徽省校园读书创作展示活动之:见“微”知著——微书评活动

2020-06-01 17:09:42

0 0 344

读《看见传承》有感 起初怀着好奇心,去观阅了《看见传承》,合上书,心中是源源不断的敬意。家训,祖祖辈辈留下来的无尽财富,也是源源不断的精神财富。 这本书里收录了钱氏、汪氏、查氏、陆氏、诸葛氏、应氏、郑氏、袁氏、朱氏、何氏十大江南望族的家训。《看见传承》把家族发展历史和家族名人结合起来,把这些家训的流传史向我们娓娓道来。阅读过程中我被这些家训的影响力深深地震撼着,尤其是钱氏的名人,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名人,几代人都为我们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,令我无比佩服! 良好家风的形成,世世代代都是受益匪浅的,这令整个家族都会大批量、大规模的出人才,形成良性循环,这些都让我感慨。这些家族人员都深深地铭记家训,并用家训的训导当做一生的行为准则。一代更比一代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,才达到了如今的鼎盛,被世人所知,授与美名,在这背后不知是多少人的辛勤努力!家族之中以遵循家训为荣,族内相互影响,相互提携,多少家族的繁荣鼎盛都是这样过来的。所以一个家族的兴盛,绝不是一代人能够做到的,那必须是祖祖辈辈的努力,看得清局势,才可以产生深远的影响。 如今这些家训被我们熟知,在各朝各代都可适用,随着时间的流逝,这些家训也可解读出更深远和适应当下时代的意义。现在对各个阶级的人都有着指导性和影响力,让人民群众都可以悟出其中的道理和人生意义,这是给人类的宝贵财富,亦是精神财富。家训家规的公开,也让我见识到这些家族的伟大,慷慨大方,不吝啬分享家族的训导。这才能让如今的我,阅读到这些家族的家训,学习人生哲理。看到这些家族的辉煌历史,我发自内心的无尽地崇拜! 我也在心里默默地想,为什么自家里没有家训呢?看到这些家族的后人仍在学习着家训,还把家训公之于众,让全社会的人都来学习,甚至总理还有身处外国的华裔同胞都去学习这些,铭记于心,发现其中的奥秘。这真是影响着整个世界!还有看到别人家族里有族谱,也是让我非常羡慕。进族谱,多么有着纪念意义和仪式感的事情啊!我常常在想,我会不会也是哪个名人的后裔,这样也能骄傲地说出,我是某某某大名人的族人。而我家并没有族谱这个东西,我想有族谱和家训的家族,那祖先一定有着深远的考虑,来这世上来一遭,虽没有与后代见过面,但却用族谱和家训对后代产生着深远影响,这也是后代的幸运与福气。这便是生命的传承,珍贵无比的精神财富! 臧克家曾说过:“有的人活着,他已经死了;有的人死了,但他还活着。”这便是生命的意义,也是伟大之处。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生活,学习他人的人生哲理,可对我们的人生有着更深远的影响和指导意义。我们的国家还需要更多的人才,要学习周恩来爷爷的“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。”虽时代的意义不同,但维护国家,为国家做贡献,吾辈当自强!
书评

《肖申克的救赎》书评

作者:张浩

院校:药学系药经管

比赛:《2020,我们的芳华》安徽省校园读书创作展示活动之:见“微”知著——微书评活动

2020-05-12 21:29:53

50 0 378

《肖申克的救赎》书评 我从未想过我会因为某一本书而产生这么大的思考。如果要说有,那便是《肖申克的救赎》。初读这本书,无疑会时不时被文中主人公的沉着睿智所打动,被他那始终如一的坚持所感染。但当我真正深入挖掘时,我才发现,这其中蕴含的东西并非自己想的那么简单。 起初的我,对于体制化一词似乎并没有太多的感悟,直到看了这本书,我才猛的意识到体制化的恐怖,他摧残的不仅仅只是你的身体,而是连同你的心灵一起吞噬得体无完肤,让你完全动弹不得。坚强的人只能救赎自己,伟大的人才能拯救他人。对于饱含激情的安迪来说,他需要做的不仅仅是救赎自己,他还要拯救他人。 最触动我的一个画面是一群在工厂装修的囚犯,正享受着温暖的阳光,嘴里喝着啤酒,互相畅聊着。那场面,不管怎么看,我都已经不觉得那是一群囚犯该有的生活。或许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,这便是安迪的独特伟大所在。他脸上的笑容让人总感觉一切都是他精心设计好了似的。“心若是牢笼,处处为牢笼”,这是我很喜欢的一句话。胆怯只会束缚住你的双脚,如若你不想办法挣开它,你便只会一无所成,只有希望才会带给你自由,回馈你一片光明。安迪用一颗初心,几十年的时间,终凿开了通向希望的道路。 希望真的是个好东西,不管你怎么认为,它总会陪伴我们,在你还未触碰之前高高悬挂在天边。在现实生活中的我们也是一样,我们不需要别人来左右我们的内心,我们是续写自己故事的人,是属于自己的主角。我们知道自己因为什么而活、因为什么而生存。现实总会遇到许许多多形形色色的挫折,待你熬过孤寂的长夜过后,那么,我相信,此刻你的翅膀已不畏惧任何风雨,大可飞翔在惊涛骇浪的海洋当中而不会有所畏惧。
书评

清醒·自由·真诚

作者:唐伟民

院校:管理学院工商管理

比赛:《2020,我们的芳华》安徽省校园读书创作展示活动之:见“微”知著——微书评活动

2020-05-07 22:18:10

0 0 311

清醒·自由·真诚 ——王小波《沉默的大多数》书评 “我对自己要求很低:我活在世上,无非想明白些道理,遇见些有趣的事。倘能如我所愿,我的一生就算成功。为此也要去论是非,否则道理不给你明白,有趣的事也不让你遇到。我开始得太晚了,很可能做不成什么,但我总得申明我的态度,所以就有了这本书——为我自己,也代表沉默的大多数。”在杂文随笔集《沉默的大多数》的序言中,王小波这么介绍这本书。 《沉默的大多数》这本书以“现实”为背景,叙述现实以及其背后的种种。在字里行间,王小波抒发着清醒的灿烂、对自由的向往,真诚地记录着对于生活百态的真知灼见。同时,也在恳切地表达着自己的心声。于我而言,王小波为我们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了当时那个社会背景下的历史现实,让我们对于那段历史的反观有了更加全面的角度。 王小波自称是“墨子的门徒”,他的黑色幽默在《沉默的大多数》中彰显得淋漓尽致,他用戏谑的话语将一些极尽悲悯的东西浅浅地表述出来。在他成长的那个时代,他用自己清醒的理智去直面现实,如应该如何卑微地面对崇高,如何不为远方的眼睛活着,如何在所有人都流泪的时候保持不流泪的自由和勇气。他说:“在古希腊,人最大的罪恶是在战争中砍倒橄榄树。在现代,知识分子最大的罪恶是建造关押自己的思想监狱。”在他生活的时代背景下依旧坚守着这样一份清醒,同样这份清醒让他感受到比别人更多的痛苦,然而这也是他心甘情愿的宿命。 在《沉默的大多数》这本书中,王小波一直在强调沉默的可贵,但也没有停止过对“自由”的诉求。这种自由可以替“人性”发声,可以唤起“人性”。但那样的一个时代,人们用单一的话语表达着“复杂”的思想,做着“恶毒”的事却说着“高尚”的话。为了心中对于自由的渴求,“沉默”是最好的表达。但沉默不是选择,而是时代的无奈与悲哀。波伏娃曾说过:“我和所有人一样,一半是同谋,一半是受害者。”在大多数的“疯言疯语”背后也有那么些清醒的存在,那是新时代的曙光。 王小波是一个有真性情的人,他的文字有着近乎童真的“偏执”。“有人感受到下暴雨,有人只是被淋湿”,这是他的真情流露,是他的那份真诚。对于我们个人来说到底是在现实引力的拖拽下甘于庸常,还是敢于去追寻未知的自我?每一个做梦的人都是了不起的,人们都曾以为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,但是生活是那把“锤子”,肉身沉重,也常使我们忘记了那些让我们热血沸腾的梦想。你的初心似乎早已不在,你已经习惯“沉默”,你早已忘却了那份真挚。当你不再沉默,你又拾起了真诚的品质。 王小波以特殊的时代为写作背景,以个体的眼光,向我们阐述了一个时代的群像。不论是“选择”沉默或是运用“沉默”的表达,都是属于那个时代的悲哀。希望永不重蹈覆辙。 读完《沉默中的大多数》,爱上王小波的天真自然与真性情。 沉默中的大多数用沉默杀人,独特的人用思想闪耀时代。愿你对愚昧庸俗有着生理本能的厌恶,愿你活得清醒、自由且真诚,愿你不做沉默中的大多数。
书评

再读平凡,重拾少年心

作者:余矿

院校:药学系

比赛:《2020,我们的芳华》安徽省校园读书创作展示活动之:见“微”知著——微书评活动

2020-05-06 17:43:46

19 1 345

再读平凡,重拾少年心 每个普通人的世界,看起来普普通通,处处透露着一股平凡的气息。但有时候,恰恰这种平凡在某种意义上,它就是一种不凡的表现。 世界给予我们的不仅仅只是为了一种只为活着而活着,还有一种信念,它叫作理想。它扎根在生活中,以平凡为土壤,理想为雨露,滋润每一颗还在为平凡而打拼的心,指导少年向前行。 再次捧读这部经典,我的内心重新泛起了波澜,一晃十几年过去了,在我初读它的时候,便被它开篇的一段描述,触动了我儿时的记忆。是的,我本平凡,但又在平凡中,不甘就这样被命运所支配。 不知大家是否还记的,在1975年二、三月间,在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,细蒙蒙的雨丝夹着一星半点的雪花,正纷纷淋淋地向大地飘洒着,这样的环境下,故事第一位主人公—孙少安出现了,他所处的背景,是带有时代特色的,而这种生活的环境,于我而言,它太亲切,太有感觉了,这与我记忆中的童年相互重合,一想到那个时候的童心,内心早已经翻动起来了。 以我今天的状态,再去深读他,高中时的懵懂,经几年的大学时光的打磨,虽然有时还会浮躁不安,但内心的世界却是比以往更要宁静一些,这几年的生活中,每天也都过的很平淡和宁静,这宁静的背后到底埋藏着我对于平凡的不甘,对未来充满向往和期待。 从今天的视角去看,我所追逐的少年心,在孙少平的身上得到了完满的展现和栓释。我们俩是那么及其的相似,甚至于说,我的生活比他还要好一些,他正直、善良、务实,同时也生不逢时,因为没有条件上学,也没有条件再读书,只好辍学。一个人不能完整的把书读完,是多么令人扼腕的一件事情!但上帝关闭了他读书之门扇门,但他也开了另外一扇希望之窗。孙少平,那是他人生的光源。田晓霞以认知和见闻,让这位土生土长的农村小伙子,重燃了人生之光,为他的世界奠定了一股信念和理想,让他对为了多一丝期待。 读完这本书,我们能够感受到路遥先生对主人公孙少平的情感注入是真实的,顽强的,从一开始,那种精神便得到了最完美的诠释,起初,那一段完美而寒酸的初恋,是靠最简朴的饭食而引起的同病相怜,最后必然会无始无终的结束,再有后来与田晓霞财富地位如天壤之别的温暖热烈,却是以阴阳之隔而结束,让人痛彻心扉,不得不感慨命运的喜怒无常,它太爱捉弄那些坚强向上的人了,可孙少平还是没有失去斗志,还是积极的面对着生活,这是一种奋发的精神。 孙少平的一生,也恰恰验证了我对人生的理解,当然仅凭一本书,一个人,是不能直接断定人生和未来,但它却在我建设我的内心世界的时候,为我提供了更为重要的参考。我喜欢阅读,喜欢倾听别人的故事,在别人的故事中,追寻我正在逝去却又是要坚持的东西,以他山之石,去攻以我的小小世界,雕琢我的那颗少年心,这样的追寻,好像我从未停止过。 少年心,它是年少的初心,也是我的梦之根本,直至今日,它都是我不断向前探索着的方向基础。理想对于现实并非不够丰满,而是这颗心它必须要历经生活哲学的洗礼,洗尽铅华之后,才会显示出它的睿智和坚定,理性和知性。 我写故我在,我失亦我得,再平凡的人在为他的那个世界奋斗拼搏的时候,平凡也不平凡。我的少年之路亦如此,虽然走的是平凡之路,但于我而言,这就是我内心深处掩盖着的《平凡的世界》
1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