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录|注册
漫读 | 郭英剑:数字化时代的阅读,我们读什么,怎么读
1728
1


谈“数字化时代的阅读:读什么,怎么读”,不是居高临下地告诉大家要怎样去读书,实际上, 这是近二十年来我一直在观察和思考的一个问题,期望在国际阅读日到来之际,跟大家谈谈我对这个问题的认识。 


2015年,北京举行“首都第二届‘阅读之城——市民读书计划’大型主题活动”,我特别注意到,此次大型公益活动读书计划的口号是:倡导品质阅读。对此,我很赞赏。什么是“品质阅读”?所谓“品质”,按照一般词典的解释,有两层意思,第一是指人的行为、作风所变现出来的思想、认识、品性等的本质;第二,一般指物品的质量。由此看来,所谓 “品质阅读”,就有了两方面的含义,首先它是一种本质化的阅读,或者通俗地讲,是一种真阅读;其次,它是一种高水平、高质量的阅读。

如果上述解读准确的话,那么,要达到“真阅读”与“高水平、高质量阅读”的境界,就必须要追问读什么和怎么读。换句话说,不去追问阅读什么,不去谈怎么阅读,是很难达到“真阅读”与 “高水平、高质量阅读”的。而当我们意识到自己所身处的阅读语境——数字化时代时,我们就更有必要去谈谈读什么和怎么读的问题了。 


首先,我想谈谈我们今天所处的阅读语境。这听上去一点都不乐观。

2011年4月国际阅读日期间,我发表了一篇题为《今日阅读将走向何方》的文章。文中我提出了一个观点,“未来的阅读方式,一定是朝着数字化阅读的方式迈进的。”

如今,9 年过去了。如果说当年数字化阅读还只是开了个头,那么今天,技术迅猛发达,可谓一日千里,我们已经完全进入了一个数字化阅读的时代。发达的网络技术已经完全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,随之而来的就是数字化阅读的日益流行和盛行,电子阅读、手机阅读、平板电脑阅读等已经逐步成为年轻一代的主要阅读方式。而且,电子书供应商层出不穷,各种电子阅读器已经进入寻常百姓手中。随之而来的就是纸质书的大滑坡,继而书店举步维艰。在最近10年时间之内,在美国的一些大城市,如巴诺(Barnes & Noble)这样巨大的连锁书店,一些分部因连年亏损而在瞬间倒闭。书店不景气,进书店的人也少了,而另一方面,上网的人越来越多了。 


为此,很多人对当今人们的阅读量下降、只追求数字化阅读而放弃传统纸质阅读而深感忧虑,甚至以“深阅读”和“浅阅读”来区分两者。为此,我想表述的一个观点是,以电子阅读、手机阅读为特征的数字化阅读,更多改变的是人们的阅读方式而不是阅读内容,所以,我认为以“深阅读”和“浅阅读”来划分传统阅读方式与数字化阅读方式是不准确的;而且,我也并不认为数字化阅读一定会导致肤浅化。

以我们日常登录的各大门户网站、微博、微信公众平台为例,人们经常会在上面看到很多非常精彩、非常深刻、甚至是振聋发聩的时评作品、文化随笔、原创文章乃至微博、微信短评。这一点,在人们谈论深浅阅读的时候, 是不应该视而不见或者忽略不计的。

阅读是否肤浅化,既取决于阅读者是否(愿意)思考以及思考的深度,也取决于作品本身是否能够引人深思,即作品本身是否肤浅。换句话说,不能用媒介载体的不同而只能根据作品的内容去界定阅读的“深”和“浅”。 

如今走在大街上或者在任何一个公共场合,人们看到的一大景观就是几乎所有人都是“低头一族”,人人一部手机,各自埋头于自己的手机世界之中。有人对此深感忧虑,大呼要人们抬起头来。然而,如果仔细想一下,在过去手机还不流行的时候,公交车和地铁上的乘客都在干什么?除了个别人会在读书之外,而绝大多数的人不过是无所事事。

现在,大家虽然沉浸于自己的手机世界之中,除了那些在玩游戏、看视频、发送信息与他人联系者外,大家主要还是在利用手机进行阅读。我们暂且不论大家在看什么,毕竟,都是在阅读。如今,在电梯里,在等车时,甚至在走路时,人们都在阅读。这同样是我们今天的一个现状。 



从这个角度看,我们现在所身处的语境,纸质书、书店在走下坡路,但这并不意味着阅读的衰落,而电子技术的高度发达,所带来的一个积极的巨大变化是:催生了数字化阅读,使得人们阅读的机会与时间都有所增加。这一点,无论如何,都值得我们欣慰,当然,也更值得我们进一步去探讨阅读的深层次问题。


 因此,接下来,我想谈两个问题,读什么和怎么读。

今天,人们喜欢当下的作品,愿意阅读流行书籍,各种阅读活动都极力推崇流行作品,这些都无可厚非,我也表示赞同。但是,在国际阅读日,当人们期待一项阅读推广活动时,我想,还是应该告诉人们:阅读时,不要忘记经典。 

所谓“经典”,通常指的是 “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”。它的特点或者说特征包括:第一是经久不衰,第二是具有典范性或者说权威性,第三是经过了历史选择,是最有价值的书。我们通常意义上的经典阅读,读的大都是文史哲与艺术等,也就是文学、哲学、历史及艺术作品等。 



现在,人们往往对经典作品有疏离感、畏惧感,认为她们太过艰深,晦涩难懂,特别是与现实生活离得太远。其实,这实在是误解。经典作品微言大义,不仅能够使人从中悟出为人处事以及在这个世界上生存的大道理,也能对我们的现实生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。特别是对于青少年读者来说,经典阅读的重大意义和价值在于,她是在着眼未来地解决当下的问题。说白了,阅读经典关乎人的成长,包括未来成为什么样的人,怎样去应对未来的变化,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公民等。经典阅读往往能够引发人们宁静的感悟和睿智的思考,(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倡导人文学科时所说的一句话就是)更能使人学着去“明辨是非、甄别善恶,区分正义与非正义,并且教人从有用之中发现高贵与美”。 

怎么读,同样是当下的一大问题。在过去,知识可以用来装点一个人的门面。我们经常会说一个人很有学问,就是因为他看的书很多,记忆中的知识很多, 这会让不读书或者读书少的人敬佩不已。但今天,这样的现象几乎可以说是一去不复返了。因为无论你如何满腹经纶、学富五车、博闻强记,都抵不过一张硬盘,更比不过互联网,用小小的鼠标点击一下,就可以阅览所有你想知道的知识。那么,在这样一个知识如此近在咫尺、所有知识可以在瞬间获得的时代,阅读的意义和价值在哪里呢?在我看来,在于思考。 

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,在倡导阅读时,只见阅读而罕见思想, 换句话说,在强调阅读的时候,往往忽视了思考。尤其是近年来,为了提高青少年乃至国民的阅读兴趣,“阅读”逐步变成了“悦读”。对此,我既写过文章,也在 2008 年全国华夏阅读论坛上发言,表达我的质疑和忧虑。提出这一转变的出发点或许无可指责,但我认为,若过分强调“悦读”,会严重忽略阅读与思考之间唇齿相依的紧密关系。因为阅读不仅仅带给人愉悦,她应该甚至更多的是带给人思考,将阅读纯粹降低到一种使人感觉到愉悦的程度会削弱阅读的力量,更削弱了阅读能够带给人的那样一种思想的深刻。而思想的价值和魅力,才是支撑阅读的内在动力。 


最后,我想谈谈阅读之后可以做什么的问题。我认为,在倡导阅读的时候,还要倡导写作。写作是表达,唯有表达,才更能体现深度的阅读与思考;唯有表达,才更能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。 



有人可能会说,不是所有阅读的人都想成为作家。我想,这话或许可以稍稍纠正一下,不是所有阅读的人都想成为职业或者专业作家。事实上,今天,是一个全民皆可以成为作家的时代。无论是博客、微博、微信,已经为所有人提供了一个写作和表达的平台。这就为写作、表达这种深度的阅读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和操作性。历史上,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,只要你愿意,就可以在自媒体上自由地表达你的所思所想,而你的所思所想,只要有价值,就可以通过网络,瞬间得以快速传播,从而为大多数人所知,甚至一个人可以因此而一夜爆红。因此,我们应该意识到:阅读是“基础”,写作是“重点”, 而一切的主旨在于“交流”。对于青少年群体来说,尤其如此。 

总结一下,我想表达的观点主要有三,可以用三个“勿忘” 来总结:
第一,在阅读当下作品的同时,“勿忘经典”;
第二,在读书娱乐、获取知识、拓宽视野的同时,“勿忘思考”。
第三,在强调阅读的同时,“勿忘写作”。

虽然纸质书在走下坡路,也有书店在倒闭,但令人欣慰的是, 阅读将是永恒的。希望所有的阅读,都是有品质的阅读!


作者:郭英剑
文章摘自《教育 读写生活》2020年第4期